近几年来,医疗科技大量走进临床、居家与照护场域,让原本只停留在电子化与行动化的智慧医疗应用,因为超低延迟的5G技术、人工智能(AI)影像辨识、虚拟实境(VR)模拟开刀、物联网医疗器材等科技突破迈出一大步,究竟医疗机构、医材厂商、健康照护业者、科技新创如何运用最新的医疗科技,为大家开创更健康的世界呢?
尽管5G的出现,解决了智慧医疗传输延迟、频宽不足、物联网装置连结有限等问题,但「只有高速公路没有用,更重要的是要承载相对应的服务」,那么,究竟哪些情境是未来10年内可能落地实现的智慧医疗应用呢?
5G实现远距手术,开刀不用等床位
台北医学大学人工智能医疗研究中心主任康峻宏认为,去场域化可能是最大的改变。现在台湾每天有40万人次去看医生,未来在居家医疗、行动医疗、远距治疗的环境成熟后,大家不用到医院诊所就可看诊,可以大幅减少交通时间及成本;事实上,日本已经做了10年,重点不在于远端看诊这件事,而是要创造医院所没有的互动场景,例如居家医疗可搭配家中AIoT传感器搜集的资料,让医生身历其境般获得病患的居家资料,掌握更精准而完整的健康医疗信息。
此外,将紧急医疗场域往前拉,也是一个重大的改变,过去要到急诊室才能做紧急医疗处置,但如果能善用5G超低延迟的特性,在远距进行紧急医疗及加护照护,就能提高治疗效率。
远距医疗如能顺利普及化,当遇到紧急状况时,医师更能把握住患者的黄金救援时机。
康峻宏认为,远距医疗或远距手术要够快够精准,信息交换至为关键,但所有资料传输的延迟要确保极小化,且网络必须维持高稳定度,才能及时反馈完成手术;如果远距医疗与手术可行,医院不用再进行几百床、几千床的军备竞赛,有些病患在家中也能获得完好照护。
不过,5G医疗在临床应用上仍有不少障碍。康峻宏引用PC杂志的统计说,有61%的受访者认为成本是最大考量,此外象是医疗终端设备、法律、医疗文化、医学实证也都会影响医护人员及病患的接受度;在这些因素当中,背景文化及应用场域实务仍是首要考量,毕竟这些都是「放之四海皆不准」,必须采用非常「在地化」的设计思维与数据。
AI助力辅助诊断,提升医疗决策质量
随着AI与深度学习的浪潮席卷到医学领域,不少医学研究机构或科技新创都投入开发各种病症的AI影像识别判读模型,借以辅助临床医师判读影像,提高医疗决策的质量与诊断准确度。
由中国医药大学衍生出来的长佳智能,就结合AI解决架构师、临床医师、巨量资料科学家的专业,打造以AI为工具的智慧医疗科技服务,并与宏碁、惠普、上银、辉达(Nvidia)、趋势科技、云达等科技厂商合作,自建高速运算中心与AI开发软件,并与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合作,利用大量的医疗数据库,训练开发出超过80项医疗AI判读模型,已导入医疗AI辅助诊断系统至20家医疗院所应用。
强大的分析力,让 AI 有机会成为临床医师最得力的助手。
长佳智能执行长黄宗祺表示,医疗AI应用于影像辨识的发展相当快速,可有效协助临床医师快速辨别病症,降低医师传统判断病灶的流程中所耗费的时间与医疗成本,此外还能提高临床医师判读影像效率、减少检查上因不同判读者而产生的差异,得以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及看诊质量。
举例来说,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必须藉由眼底镜影像,再根据血管、出血及斑点的程度来判断进行评估分级,通常医师会根据经验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加以评估,但不同的医师所做的评估等级可能有些差异;现在透过A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判读系统,可协助医师更快速判读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情形,同时还能一并评估青光眼,白内障等眼部问题,这套系统如能应用到非眼科专业部门如家医科、内科、新陈代谢科时,就更能派上用场了。
目前长佳已开发出「自动化骨龄辅助判读系统」、「超音波乳房肿瘤辅助分类系统」、「肝脏健康评估管理系统」、「扁平足X光AI辅助判读系统」、「肝癌计算机断层-肿瘤范围侦测」、「视网膜病变辅助判断系统」、「胸腔X光异常分类筛检」、「心电图辅助判读系统」等医疗AI辅助应用,均已进入验证或临床试验阶段。
另外还开发出一套「智慧医疗辅助诊断全解决方案」,无论是计算机放射成像、计算机断层扫描、超音波、磁振造影等,或是血液检验、心电图等检验数值,都可作为智慧医疗辅助诊断系统的模型训练素材,且可遍及人体的所有部位。
运用MR学习精准解剖,翻转医学教学模式
许多医学院的学生都得经历非常难熬的大体解剖课程,但现在有了虚拟实境及扩增实境(AR)技术,不管是学生或实习医师只要戴上VR眼镜或透过手机,就能在栩栩如生的人体模型与解剖教学环境中互动学习,完全翻转过去平面教材单一且无趣的教学方式。
运用MR学习精准解剖,翻转医学教学模式
许多医学院的学生都得经历非常难熬的大体解剖课程,但现在有了虚拟实境及扩增实境(AR)技术,不管是学生或实习医师只要戴上VR眼镜或透过手机,就能在栩栩如生的人体模型与解剖教学环境中互动学习,完全翻转过去平面教材单一且无趣的教学方式。
近几年不断进步的虚拟实境技术,也为医疗带来新契机。
宏达电旗下的健康医疗事业部DeepQ团队,就跟国防医学院携手打造了全台最大的混合实境(Mixed Reality;MR)解剖学教室,学生只要戴上HTC VIVE头戴式显示器,就能在真实与虚拟的解剖教室环境中快速切换,并可沈浸式重复自主学习精准解剖教材,且可搭配解剖图谱,互相对照快速学习人体相对应的关系。
「MR混合实境的学习方式,能够释放老师的教学想象力,提供老师翻转教学的关键工具,让师生之间有更紧密的交流互动。」 HTC健康医疗事业部DeepQ总经理张智威说。老师上课时,可将虚拟的空间结合现实环境,突破之前VR无法与学生直接互动的缺点,从教学互动中观察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,并且让学习解剖的过程更有效。
目前DeepQ推出的3D Organon混合实境解剖教学应用,可呈现千种静态人体模型,藉由拆解互动,能全面性的理解人体的空间结构立体概念,另有百种的动态模型,可让学生学习关节肌肉移动甚至心脏的跳动方式,还可学习显微解剖学,小至小肠的绒毛、乳糜管、肌纤维、肾丝球体等都清晰可见;另一方面,学生还可评量自己的学习状况,透过VR解剖考题,就能在三维度解剖空间中解剖跑台考试。